【修菩提行,行普賢道】《菩提心論》曰:「求菩提者,發菩提心,修菩提行」。菩提是梵語音譯,中國意思是覺悟,菩提翻作覺。發者,信願也,修者,行也,行就是真幹。《菩提心論》說得好,發菩提心,就是有心求菩提,求覺悟,從發心起,發心後要真幹。

淨空法師:禮教是裝模作樣嗎?
淨空法師:禮教是裝模作樣嗎?

我們看到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十願諸位要記住,就像十層大樓一樣,禮敬是第一層,稱讚是第二層,供養是第三層,懺除業障是第四層,愈是後面就愈往上面發展,後後一定包含前面,前面不包含後面。第一層樓不包含第二層,它能獨立,第二層一定有第一層,沒有第一層它建不起來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,如果沒有禮敬,這個恭敬心生不起來,那你什麼都沒有了,你第一層沒有了,全部都沒有了,千萬不能疏忽。

這個恭敬馬虎一點就好了,不行,馬虎不得,這一馬虎全完了。所以你看看世間法裡頭,中國人自古以來禮義之邦,我們翻開《禮記》第一句話,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你看看把禮敬擺在第一,就知道這個法門是多麼重要。

人與人之間太熟,馬虎一點,何必那麼裝模作樣?殊不知那不是裝模作樣,是從內心發出來,性德自然的流露。而且要永遠不衰,世出世法才能建立;這個禮敬稍微衰了一點,肯定後面問題出生了。明眼人很清楚,禮數稍微衰一點,這就是信號來了,這要散夥,要準備走路了,有變數出來了。所以這個我們要明瞭,次序不能夠顛倒。

同樣的道理,菩薩修六波羅蜜第一個是布施,第二個是持戒,第三個是忍辱,第四個是精進,如果沒有布施後面全沒有了。不肯布施的人他怎麼會持戒?不可能。不能持戒他怎麼能修忍辱?佛法裡頭許許多多的德目,修行的德目次第決定不能顛倒,次序一顛倒就亂了,到最後一事無成。

禮敬,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是「禮敬諸佛」,從這個基礎上修成無上正等正覺,這才是稱性圓滿的功德,怎麼能疏忽?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所建立的,一定有大道理在,我們對他要深信不疑,要認真學習,遵守教誡才能成就。普皆迴向是十層樓的頂樓,是寶塔的頂尖,普皆迴向是什麼意思?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普度,基礎在禮敬。

淨土大經解演義第93集

最新上傳 Latest posts

安身立命,教学为先;创业齐家,教学为先;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;礼仪之邦,教学为先;稳定和谐,教学为先;国丰民安,教学为先;太平盛世,教学为先;长治久安,教学为先;诸佛报土,教学为先;极乐世界,教学为先。 十个教学为先是“净空老法师”为了挽救社会人心,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,为了世界和平,而在斯里兰卡首先提出十个教学为先。 老法师写的《教学为先》: 孝是中华文化根,敬是中华文化本。落实在孝亲尊师。中华传统文化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是也。文化是民族之灵魂,教育是文化之生机。故安身立命,教学为先;创业齐家,教学为先;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;礼仪之邦,教学为先;稳定和谐,教学为先;国丰民安,教学为先;太平盛世,教学为先;长治久安,教学为先;诸佛报土,教学为先;极乐世界,教学为先。仁义礼智信,五常、五戒。人弃常则妖兴。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礼,是道德最后底线,失则天下大乱。人性本善,本善即是佛性。故释迦曰: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佛,福惠圆满具足之人也。